《伤仲永》说课稿

时间:2024-10-18 09:54:24
《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伤仲永》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伤仲永》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和方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通过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默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元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引用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引出“学到老,活到老”的真谛,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2、简单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政治上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校正字词的读音

①字词:隶、扳、谒、称、耶

②聆听配乐朗诵《伤仲永》

4、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读”的第一环节是“听读”读古文要注意朗读节奏,在听读时要求“划分朗读节奏,并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评价”,为进一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前面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意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读懂文意后,指名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将学生分组,疏通文意

①、从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的词语(可以小组抢答完成)②、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合作探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参与的方式每位学生翻译一句话,进行翻译接力赛,其他同学注意纠错,教师出示准确答案)

6、根据写作手法的变化,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段)简述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提示: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

板书设计:

年时期:指物作诗立就天才

少年时期:不能称前时之闻衰退

青年时期:泯然众人矣平庸

原因:不使学

7、小组讨论作者在叙述方仲永才能三个发展阶段在材料组织安排上有见有闻,有详有

略,这样有何好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写作上材料组织安排有祥有略、有见有闻的手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简洁、精炼的特点,倡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简洁、精炼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 ……此处隐藏22279个字……>2、本文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仅用了150多字,议论部分也不过70多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如“忽啼求之”,“忽、即、立就”这些字词都极其简洁而生动。

3、另外,本文语言平实,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在文章最后一节,更是集中体现。

二、说教法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学习,比较枯燥,学生遇到的困难也会多一些,学生一般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太感兴趣,或者有畏难情绪。

如果用传统的串讲式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用笔记,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课后再去背,学生一定会更厌倦,学生几乎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理解。

1、自读质疑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自主学习,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质疑精神。

2、交流解疑

着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旧知,联系生活体验来推断文意,理解词句。“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文言文字词方面并不难翻译,字面意思挺简单,但学生就是看不懂文章的内容,理解不了文章的主旨。什么原因?这里不仅仅只是字词障碍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不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联系上下文、勾联已积累的知识来推断或猜读文章的内容。

当然一些重要字词的积累还是必要的。这一课一个重要语言知识就是意动用法。

(二)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理解

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仲永是神童表现在哪里?仲永的悲剧责任由谁负?王安石怎么看?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

1、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着重引导学生读出句子节奏,读出初步理解,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

2、读出语气,体会感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节,抓住4个句来语气词,辨析不同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议论的观点。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

1、为了加深学生对“指物作诗立就”的理解,引入了《咏柳》《咏鹅》这两首咏物诗。

2、创设“邑人对仲永父亲如何劝阻”的情境,意在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3、最后一个“记者采访”,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后天学习的重要。

《伤仲永》说课稿15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

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

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同时体现自读课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附板书:伤仲永

幼年:指物作诗立就

长大:泯然众人-------纵向对比

原因:不使学

《《伤仲永》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