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8 09:42:57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

虎子送情报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虎子为了帮助抗日游击队送情报,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做斗争,最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的故事。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三、四自然段:虎子遇到敌情不害怕——注意观察想办法——出色完成任务。课文中作者都做了细致描写。突出刻画了在抗日时期儿童团员们的英雄形象.在讲授课文时,我讲了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引入本篇课文。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悟。然后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标画课文自然段。学生随文识字,读熟课文之后整体感悟,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指导朗读贯穿全文,在读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虎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儿童团员的敬佩之情。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们想象:虎子如果被敌人发现会怎样?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在组里读一读,说一说虎子观察到了什么?他想出了什么主意?再演一演。最后,展开讨论,虎子的主意巧妙在哪儿?你喜欢虎子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课文延伸。利用班会时间开一个我讲“抗日英雄”的小小故事会。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

《开天辟地》讲述的是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来是混沌一团的,后来大神盘古凭借他的神力把天地分开。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如何开天辟地,感受盘古的雄伟高大、力大无穷、意志坚定;他如何化生万物,体会巨人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时,我是根据故事的发展情节逐段讲述的。导入课题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语: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心中一定会想“这天地是怎么来的?人类的祖先是怎么来的?”,其实古代的人也曾想过这些问题,于是编出了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关于人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神话叫“女娲造人”。传说在女娲造人之前,这个世界没有山,没有水,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天,没有地,于是世间又流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想探究宇宙是怎样形成的,这对于求知欲特别旺盛,好奇心特别强的小学生来说,必然会充满新奇。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设计一个考一考,用上“混沌一团,开天辟地,化生万物”这三个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他们语言的概括能力。

逐段学习课文时,我采用“启发思考—自主阅读—交流体会—适当点拨—理解想象”的方法教学。教学第二段的时候,设计这样的问题:盘古是如何用神力和身躯开天辟地的?开天辟地后的情况怎样?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读后的体会,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点拨。如:“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可以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巨石崩裂”可以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盘古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感受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微笑地倒下”感受盘古面对死亡,坦然无畏,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无比乐观的精神,让盘古高大巍峨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

教学第三段时,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解盘古的身躯化成万物的经过。引导学生把世间事物美好的特点,跟盘古美好的心灵联系在一起,体会盘古把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人类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然后设计一个想象说话:发挥想象力,说说盘古还创造了宇宙中哪些事物?

这节课我觉得有几个不足的地方:1、学生读,说的机会很多,但我没能很好利用老师点评、学生点评的方法,激励手段利用不够,未能把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2、通过一节课的教学,盘古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够丰满,盘古能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学生认为都是因为他有无与伦比的神力,而忽视他的意志坚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3、最后安排的想象说话没有指导到位。应先指导想象的方法,让同学透彻理解书上最后一段的写法,有相似特点的两种事物方可变换,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想,也许效果会好些。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3

一、在精心创设情境中,引入诗境。

古诗注重情感的抒发,情感是古诗的生命,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人物、景物、事物的爱憎和感叹。要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那就得把古诗描写的诗境先推到学生面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上课伊始,我就创设一种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百花凋零的情景,接着又出现了美丽的梅花,与前面创设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初步体会《梅花》的诗境。

二、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中,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诗(我也注重了读的层次性,从读准、读通顺到读出诗的节奏),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接着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二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教师带表情范,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三、在富有个性的表演中,感悟诗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再加上音乐渲染,让学生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四、突出语文的实践性。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 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在教学中引 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动口、动脑、动手,读、画、议、写,在语文实践中培养 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多种能力,如:朗读能力、识字能力、思维能力等。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朗读能力等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时间的分配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在识字环节中用了较短的时间,写字环节指导上还未十分到位,希望以后在 ……此处隐藏11340个字……读自悟,避免老师讲解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由于我的提问给了学生更广大的读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解读课文,因此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因此,整堂课,我都以朗读为主线,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中积淀语感。

但整节课上完,总的来说比较流畅。但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课前我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课后生字词,但在朗读时,我班还有个别同学读词不准。这点上我觉得以后在学习课文之前,最好还是以检查预习生字的形式,花个三五分钟,先把生字读音解决了,然后再上课。

2、教师本身的语言还不够简练,以后我应多注意整理自己的教学语言,以便花不必要的时间,更让课堂显得更加成熟。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4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

所以,教学中设计“零距离”的情景对视,是教学关键。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隔。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本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这节课教写“争先恐后”,是坚持每节课都有指导写字的过程,指导书写的时候,这四个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点上相似,指导起来学生收获的快。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三、读诗句,一家情,邀请“看雪”

出示台湾岛图,出示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孩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

《识字5》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内容由五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构成,这几条谚语通俗易懂,给人以很深的启示。作为第一课时,我将本节课的目标锁定在: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斤、折”两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谚语,并有积累谚语的兴趣。

现将我的整节课的教学作一个反思!

在开课时,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分别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折一折筷子,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随即引出本课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句谚语,然后简要介绍了一下谚语的特点;接着,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初读,与生字初次接触,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这两个环节衔接自然,所花时间并不长。紧接着进入了识字写字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在此过程中相机引出要学写的两个字进行重点指导;再出示词语认读;最后回归到课文,在一遍遍的读中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即交流所搜集到的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我将整个环节的重心放在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上,先出示了本课需要认读的生字,让学生自己圈出来并读一读,同时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接着,我又出示了带拼音的生字,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相机正音。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贴出相应的生字卡片,并进行组词扩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辨清字音、记住字形、感知字义,运用了多种方法对生字进行了再现巩固。可是,最大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

在这一环节中,其实学生们在引导之下说的很好,当有一个学生说出在动画片里见过这个字时,我很欣喜地赞许了他,应为他能将课堂所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呀!生活就是我们最大的老师嘛!但是,我一心想让学生们牢牢记住本课生字,所以在教学本课生字时没有一个侧重点,十二个生字平均用力,几乎每个字都细细分析了字形,弄清了字义,并扩词造句,显得繁复,时间也就在这里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原本以为这下生字的认读应该没问题了吧,可当我将生字融入词语再来检查认读时,没想到还是会有同学根本不记得。当那个刚转入的同学看着我发愣时,我的心里呀,真是长长叹了口气!其实在这时我应该马上直接告诉她怎样拼,可我一时忘了她的拼音基础不牢,忘了大部分同学还等着,还让她自己拼出来,并且又再一次地说明怎样怎样记,作为老师,话繁无简,实在是一大弊病!为什么在识字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巧借文本,在后面的读文中还会与生字碰面呢?学习语文,本就应该在具体的情景中识字,脱离了文本,机械记忆实属一大忌。

在写字教学中,由于“斤”和“折”是即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的字,因此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我便一并出示了出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再来说一说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之后又分别进行了书空练习。这一点在老师们后来的评课中,我意识到了又犯了平均用力的错误。是啊,重点指导“斤”,再引伸到“折”,稍作引导便可以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我又何必每个字都书空一遍呢?时间,就在这一遍遍的重复中被消磨掉了。由于识字环节所花费的时间太多,因此写字的时间就少了,再到后来的拓展时间也没了!

回想起整节课,心中充满无限感慨!有些遗憾,有些失落,更多的是深深的反思!作为老师,首先,我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允许出现接受慢的现象的存在,且应该放眼整体,当好舵手;其次,我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方法而不是授死知识,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向前辈们学习好的经验与方法,同时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总结,改进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在一次次的教学过程中领悟到教育精髓,教学水平能有所提高!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